Posts from June 2017

【第十八期】陈灏: 冷战香港的“第三势力” – 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 1950-1955

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年,鏖战多年的国共内战,终于接近尾声。大局既定之际,国民政府仓促准备迁台,中共军队席卷大陆着手建立新政权新国体。而一批对国共两党均不满,也为两方所不容的失意政客与中间派知识分子,在此风雨飘摇的时刻,南渡香港。这个政治群体,在前中华民国副总统李宗仁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支持和筹划下,以港英殖民地为活动基地,高举反共反蒋的意识形态大旗,并坚持民主自由的政治主张,自我标榜为“第三势力”。一时间,“第三势力”在香港喧腾不已,甚嚣尘上。他们在美国的金钱资助下先后成立多个名称大同小异的集会团体,力图以此为框架构建坚实的政党组织,从而能在未来替代中共与台湾国民政府,成就中国政治前途的第三种方案。“第三势力”同时还出版和发行不同版本的期刊与报章杂志,誓与国共两党在香港这个政治与国际关系上处于灰色地带的场域争夺舆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在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第三势力”团体中,最具有实力和代表性的,则是由1951年前由张发奎,张君劢和顾孟余为领导核心所成立的“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简称“战盟”)。 本周的分享会,则以“战盟”为轴心跟大家一起梳理香港“第三势力”运动的经纬始末。除了阐述“战盟”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活动以外,我也期待能和大家共同讨论在美苏全球冷战格局和国共台海对峙的格局之下,“第三势力”为何能够兴起,却又为何到50年代中期时急剧衰落甚至最终消亡。更重要者,“战盟”及其背后的“第三势力”运动这个独特的政治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是东亚冷战本质的反映吗?它是香港在地缘政治上的特殊性的最佳体现吗?它是台海彼此斗争的工具吗?它是美国与台湾互相牵制的筹码吗?其实即使我本人对这个话题的理解也仍处在不断成长的阶段,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分享会抛砖引玉,既和大家畅谈这段传奇又神秘的历史,也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加深我对这个领域的探讨和研习。 【主讲人简介】 陈灏 原籍广东,在香港浸会大学修读国际关系本科后曾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攻读硕士学位,核心的研究兴趣由此落户在冷战东亚史。现今在剑桥大学历史系读博士一年级,师从战后中日关系史专家顾若鹏(BarakKushner)教授与英美外交史权威AndrewPreston教授,兴趣领域集中在冷战国际史背景下的台海关系,香港政局与亚非第三世界去殖民化团结运动。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6月24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Gardens, Earls[…]

【第十七期】段睿君: 日本的妖怪文化

平心而论,奇灵精怪广泛的存在于各个国家地区的传说故事中。可贵的是,日本的妖怪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相关的文化作品持续而稳定的被创作出来,充实并更新着日本妖怪文化的内容和范围。从雪女、河童、狸猫、座敷童子这样亲民的小妖怪,到酒吞童子、九尾狐玉藻前、大天狗这样的大妖怪,再到著名的平安时代阴阳师安倍晴明——不论对日本妖怪关心与否,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一些。去年网易推出的风靡朋友圈的手机卡牌游戏《阴阳师》更是将日本妖怪介绍给了更多人。 2001年电影《阴阳师》,狂言家野村万斋 饰演 安倍晴明 记录日本妖怪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书籍中。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个号称有八百万神明居住的国家,日本妖怪以各种各样的形态活跃在各类形式的创作中。文学方面,古代有记录民间传说的故事集(如《今昔物语》、《御伽草子》等)和独立故事的传奇物语(如《竹取物语》等),近代有借传说神怪概念喻现世丑恶的芥川龙之介(如《河童》、《罗生门》、《蜘蛛之丝》等)也有热爱日本文化而改名为小泉八云进行创作的Patrick Lafcadio Hearn(代表作《怪谈》),还在世的作家中也不乏讲妖怪故事的好手们,如代表作为《阴阳师》的梦枕貘、代表作为《百鬼夜行》系列的京极夏彦等。绘画方面,历史上有一批为人熟知的浮世绘画家如葛饰北斋、歌川国芳、鸟山石燕等的创作奠定了流传至今大部分妖怪的基本视觉形象,现代则有画鬼五十年的妖怪痴——漫画家水木茂(代表作《定本日本妖怪大全》、《鬼太郎》等)。 2013年吉卜力工作室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导演:高畑勋 传统演剧和艺能中,妖怪故事更是一类重要的题材,如能剧中的《道成寺/安珍与清姬》、歌舞伎中的《四谷怪谈》、落语中的《皿屋敷》等。电影荧幕上,黑泽明(代表作《梦》)、新藤兼人(代表作《草野中的黑猫》、《鬼婆》)、小林正树(代表作《怪谈》)、沟口健二(代表作《雨月物语》)、安田公义(代表作《妖怪百物语》)等人进行了十分风格化的创作。随着漫画、动画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荧幕形象诞生。时下,正在更新的动漫新番中就有两部将妖怪故事的的作品,一部是讲述少年与妖怪情谊的《夏目友人帐第六季》,一部是以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狸猫、天狗为主角的《有顶天家族第二季》。凭借着发达的文化产业,各类表现形式间的互动越来越丰富、频繁,一个成功的故事往往会以漫画、动画、真人改编电影/电视剧、游戏、小说等形式重复出现。关注不同形式文化产品的人群都有可能接触到同一故事,这更成为日本妖怪文化的现代传播的成功条件。(这里,以现代都市传说的形式出现的新妖怪暂不作讨论。)  1972年木偶动画短片《鬼》 导演:川本喜八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涌现出来一批以妖怪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佛教哲学家、教育家井上圆了站在以科学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以消灭妖怪迷信的立场上进行研究,著有《妖怪学》、《妖怪学讲义》(汉译者:蔡元培)。从事服饰研究的风俗学学者 江马务,著有《日本妖怪变化史》,他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妖怪的形象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社会存在变化的现象。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著有《远野物语》、《桃太郎的诞生》、《民间承传论》、《国史与民俗学》、《关于先祖》等,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究日常生活中相信的妖怪及其社会背景、妖怪信仰的传承与演变、对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他认为妖怪故事的传承和民众的心理和信仰有著密切的关系,将妖怪研究视为理解日本历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周作人曾把柳田视为给自己的思想体系之形成以绝大影响的少数杰出的外国思想家之一。然而所谓的“妖怪学”并不是一门学科,确切的来说应该是隶属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间文学、宗教学等研究领域下的一个小课题。1995年以水木茂为首的圈子成立了“世界妖怪协会”,则脱离了学术气,颇有一种爱好者协会的意味。现在的妖怪相关研究,除了传统的民俗学等领域,也进入到影视、动画等新兴领域。 《妖怪学讲义》 井上圆了 著 在日本的妖怪文化中,可以看到佛教、神道教等宗教影响,也可以看到其民族独特的纤细情感和微妙的幽默感。在夏日的午后,聊聊怪力乱神,是再好不过的清凉消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