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爱(philo)和智慧(sophos),所以它的本意是爱智之人,而非智者。真正的智慧是不可得的,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窥其一斑而推其全貌。 历史也是如此。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史书记载也往往夹杂着文人史官甚至皇权的主观影响。但是,器物不会说谎,而瓷器恰恰是最能见得历朝历代文化的一种。 所以,我想跟你们聊聊中国古瓷器,看一看过去的千百年中,有怎样的审美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又讲着什么样的故事。 【主讲人介绍】 郑少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学士 明尼苏达大学 理学硕士 帝国理工学院 流体力学博士 当然,这次的身份只是古瓷器爱好者 【沙龙主人推荐】 “两周前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休整之后重新开放,少凯花了三个小时把从夏商前到明清后的器物们讲了个透彻。今天发完推文的时候,他正要赶去国家画廊做讲解,主题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绘画。读书这件事,我是见过少凯才觉得少,也等不及一定要让他在年底前开讲。因为时间冲突沙龙第一次改到了周五晚上,但我绝对相信为了少凯推掉周五狂欢是件特别值得事情,欢迎大家一起来一次‘深夜沙龙’:)” 乐人 沙龙主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1年2月14号,情人节,我报考了广州美院雕塑系。 2011年7月23日,我母亲的生日,我被雕塑系录取了。从那一刻,我与雕塑就结下了缘分。 我不知道是自然让我爱上了雕塑还是雕塑让我爱上了自然。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石头、沙子和水是我最好的玩具。我总能像《童趣》里儿时的沈复一样沉浸在自然的美好里。大学里刚刚接触雕塑,我就被告知: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所以在本科里,我试着让泥巴、水或者金属去说话。慢慢的我发现:当我越发真诚的时候,我和它们之间就会越来越亲近,我就会越来越熟悉它们的性格。 到现在研究生阶段,随着对这一领域认知的不断加深,在我眼里,万事万物皆为雕塑。一滴水,一屋子的空气,一丝头发,一段超过80分贝的噪音,一缕射到墙上的阳光,也或许是一个人对别人不断扩大的宽容…… 艺术神秘莫测,在这个我不太会讲的讲座里,我想让雕塑自己去告诉大家关于它的一切,并且我会通过我的艺术创作和若干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谈谈雕塑带给我的思考。 【主讲人简介】 黄天佑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在读 2017年上半年作为做客艺术家任教于牛津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和创意艺术大学本科部 London Mandarin Arts 油画和素描教师 一个爱狗和树的人 一个爱艺术史的人 一个爱热干面和秋葵的人[…]
敦煌,在很多人眼中是神圣的众佛殿,东西交融的佛教艺术殿堂。但于我,敦煌是与我十分亲近的人,内心可以归属的一片土地。 听爹说起,我满月就被带到莫高窟老区,生活了四年,整个童年的记忆都是在九层楼那片。 每天都会看到爹在拷贝台上勾线,或到中午的时候,一路快跑到九层楼前的小渠沟,从小渠十字交汇的地方麻溜的钻进去。因为那个十字口的位置比较宽很容易钻,当然我还有其他小顾虑,若选择从售票口进去,检票口的哥哥姐姐们定会逗我让我快去拿张票来。想来想去还是从小渠沟钻吧,比较省事,减少互动,心情也来的轻松。 那个时候我就站在靠近大佛殿的位置用力喊我爹,让他回家吃饭。的确,我也很饿,爹听见我的声音,就从220 窟的门前一下子出现了,手缝里还都夹着毛笔。我想我的声音应该是打扰到了正在洞窟里画画的爹。但爹看到我就很开心,脸上溢满了笑。是的,我的记忆都在这里。 从四岁回到现在, 我不断成长,接受艺术的培养,接受社会不同阶段的给予。 成长里,我也不断的在更新意识和认知。 本期想讲的是我和我心里的敦煌,在成长中不同阶段的回应和感受,以及在当代艺术启发后,回归传统艺术的心路历程。 先说到这里,我们周日见。 牛佳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近些年来,随着盗墓题材小说和电影的持续大热,考古也随之进入大众的视角。人们对考古的认识基于兴趣产生,却也极易裹挟先入为主的误解。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呢?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根据方法、时代、地域或专题的不同,考古学可分为很多具体分支,同时与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学科联系密切,是人类、历史、自然科学共同的产物。 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证据可能只剩不到0.01%,而考古学家们目前所发现的遗迹遗物又是这0.01%中极少的一部分,同时在考古发掘信息提取的过程中,又会因技术限制和研究需求只能提取有限的资料,因此考古学研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是考古发掘又是一次性不可逆的,一个遗迹单位一旦被发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从头再来。 本期沙龙聚焦于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道工序——田野考古,结合田野考古学基本的理论方法,为大家呈现和剖析田野考古的真实面貌,思考如何在第一线尽可能完整、科学地提取信息,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学术资料。 此外,还会提供大量一手照片视频与大家分享考古工地的愉快生活,以及与考古发掘同步进行的公共考古活动。 【主讲人简介】 张舒也 曾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读博物馆学专业,2016年秋冬于河南省平粮台遗址发掘,经历了从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到报告编写的全部训练过程。 现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研究生在读。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1月11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