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from July 2018

【第四十八期】金敦泓: 黑胶, HIFI & 古典

乐人说有机会来讲几期,就想到说聊聊音乐或军事。话题虽大,我平素却最是个没正经的,正适合放开了胡说八道,这期就从古典音乐说起,想到哪讲到哪。 音乐该怎么听?HIFI是个时尚词,可烧器材的未见得懂音乐。故想从收藏和鉴赏的角度,谈谈黑胶唱片和CD作为音源的不同价值,唱机和音响等的原理和品鉴,如何根据喜爱的音乐类型给自己创造舒适的听音环境,可否从一些经典中看不同演奏者的风格和水平。 音乐该怎么玩?大抵每个人都多少接触过一两样乐器,喊过几嗓子的歌。可一个乐队怎样布局,怎样协作,各种乐器是什么样的原理,亦是门好玩的学问。玩开一点,最直观的乐理,作曲与扒谱,音准与定调(绝对音感),东西方音乐的差异,也都应运而生。音乐也有巴洛克,也有印象派,绘画、文学、音乐,这些艺术的孩子本就相识相通。 然后就大家一起听听音乐,没有对错只有好恶,没有事实只有观点。私以为音乐真的有种荒腔走板的力量,可现杀伐之气,可存金谷之音。 【主讲人简介】 金敦泓 牛津博士在读,业金融并数学。余时闲词章,弄管弦,结善缘,尚真意。才识粗浅,玩好却盛,是以涉广而无所擅。心宽,诸事不意;性介,即之也温。居处晏安,蒙三五挚友不弃,未尝一日而无趣。故今忝列人前,亦为答谢知己。众看官笑付。 【沙龙主人推荐】 看了敦泓写的,我还是识趣一些不要再赘述了,否则会影响整篇文字的气韵。 敦泓呢,太过谦了,总是说自己这也不懂那也不精,但我发现这其实是不少沙龙主讲人们身上的共通之处。沙龙主人的最难的工作就是要硬着头皮把这些有才有趣又低调的人拽出来,因为平日里实在是很难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听到一个系统又深入的讲述。就像这次,我家是有音响的,但敦泓非要自己从牛津扛来自己的设备,真的是辛苦她。 最近的伦敦热的够呛,客厅也没有空调,也辛苦大家了。 沙龙主人 乐人

【第四十七期】沈方晴: 汉服 – 历史与历史想象 2003-2018

不同于十年前刚刚被推上舞台时的冷僻,如今“汉服”作为一个名词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然而相对于这个词汇的高频出现,它所指代的服饰本身却面目模糊。 最初,这一新千年的发明试图塑造——或者按照汉服爱好者的史观,旨在复兴——汉族的民族服饰:一种纯粹、传统、未经满族统治污染过的“真正的汉人的衣服”。这一概念的先行者们,以大汉之风、溪山琴况、天涯在小楼为代表,取诸华夷之辨观念和儒学中衣冠礼仪的书面记载,通过汉服这一物质载体,在青少年群体中重构了原本涣散透明的汉民族意识。 随着汉服的商品化,乘着淘宝的快车,其设计迅速推陈出新——既认真反观古代服饰研究,也积极拥抱当下大众文化,而二者都逐渐偏离原本的汉服定义。正是这一时期,汉服衍生出了许多周边产品与形象,比如散发的立领少女,比如圣诞节主题红鼻子鲁道夫补子汉服,比如汉服娘。 在熙熙攘攘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唯有汉服,左脚承接影视剧的传统,右脚探索亚文化的圣域,头顶着民族主义的幽魂,双手持着历史与文化的真理之剑,独行于众陈陈相因的国学国粹间,颇具后现代精神。 在这期讲座中希望通过追溯汉服设计的变化(汉服的历史),以观察汉服爱好者群体的观念变迁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汉服爱好者的历史想象),进而就网络与碎片化时代的历史重构进行一些微小的讨论。 纯粹个人偏见,没有学术深度。请多多批判斧正,谢谢大家。 【主讲人简介】 沈方晴 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研究生。 纯兴趣领域涉猎较广,推理与武侠小说,音乐剧,以及中国服饰史爱好者。 【沙龙主人推荐】 这是方晴在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论文,怎么会像她说的没有学术深度呢。总觉得方晴像是从古代穿越来的少女,出口成诗,才情满满。这是第二次请她来开讲,其实按照她的知识量,讲个四五期也不为过。这期沙龙我想大家不光可以了解关于汉服的知识,也能看到一个研究设计历史的学科是如何展开的,也算一种新技能的打开方式吧。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7月22日 周日  14:00-16:00[…]

【第四十六期】詹非菲: 痛经到底有多痛? 女性疼痛的指向与身体政治

2017年8月31日晚,产妇马茸茸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坠楼身亡。事件真相无法还原,一说是产妇无法忍受顺产痛苦,但家人拒绝剖腹产,导致疼痛难忍而跳楼。但无论视角如何切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产妇本人并没有身体自主权,她对疼痛的表达可以被轻易推翻。换句话说,就是决定你疼不疼的不是你本人,而是那个有话语权的人。 到底是谁在为女性的身体赋权?如果女性的疼痛作为一个能指存在,其所指是否有真正明确的指向?这则社会新闻是一个引子,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文学研究者,我无力为社会隐疾开出药方,但力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找到女性自我表达、争夺身体自主权的种种可能性。 身体是一种建构。如福柯所言,身体带有具体的文化属性,是一个展现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场域。我们对身体的认知,是自我身份构成的重要部分,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身份,包括性别身份的归类——站着尿尿的是男性,蹲着尿尿的是女性;女性有子宫而男性没有;女性会痛经,男性会蛋疼……在这些客观身体属性之下,潜藏着大量文化塑造与规训:男生就应该体态健硕,女生就应该苗条纤细;女生有子宫,能够孕育生命,因此女性母职被视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不可推卸的义务;男性体力优于女性,性格也应该更坚硬,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仔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些刻板的描述有逻辑不自洽的地方。但男权文化将这些性别规训严丝合缝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闭环,试图制造出符合其价值体系的“男人”与“女人”。 作为一种身体感受,痛感也与性别身份相关。从发育开始,女性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性疼痛:发育期乳房的胀痛、经痛、生产疼痛、更年期的偏头痛……我们似乎在经年累月的各种痛感中习以为常,但却鲜少思考——各种各样的痛感,是否会影响甚至塑造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女性身份与疼痛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在不同的文本之下,女性的身体及其承受的疼痛都可能成为符号,而其实际所指却有可能在含混的语义中迷失。痛感本身不可量化,而这种无法量化的身体感受为文学文本提供了极大的表达空间。在这个讲座里,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读一读三部女性小说:张翎的《阵痛》,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探究女性身份如何在关于痛感的描写中建构,而私密的疼痛书写又如何成为女性自我赋权、发出政治声音的途径。 【主讲人简介】 詹非菲,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比较文学在读博士,曾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与纽卡斯尔大学学习比较文学与同声传译。喜欢吃饭和聊天。现在主业睡觉,副业文学研究,副副业自由口译员。 【沙龙主人推荐】 谢谢非菲带来了这么好的一个话题,关于疼痛。 虽然这是一期看似女权的主题,但在我看来可以展开的话题不仅局限于女性。当我们由于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开始声讨社会对女性身体疼痛的无视时,类似的问题又何尝没有发生在男性身上?当男孩子们从小就被看似“鼓励”去做一个“男子汉”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早已丧失了表达脆弱的权利?“示弱”在“男子气概”中是不被允许的,女性的疼痛无法被接纳,男性又何尝不是连哭泣都要被耻笑?所以,不要被题目吓到,这不是一群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在满腹牢骚,男士们也该一起来聊聊你们的“痛处”。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7月14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第四十五期】吴牧雨: 叙事性建筑 – 理性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柏拉图认为艺术不过是对自然的模仿,故而是一层又一层误解的叠加。 这种艺术无用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被打破,意大利的艺术家通过对于几何以及透视法的探索,完美的将三维的真实空间跃然于纸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在1450年前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师首次通过设计来表达其最初的意图。而设计(design)这个英文单词来源于disegno, 意思是绘画(drawing)和画作所想要表达的想法。Disegno为建筑、绘画和雕塑这三种视觉艺术变为表达自由想法的窗口提供了可能。建筑师因此能抛开材料与结构,将所想要表达的艺术通过平立剖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而不再仅用建筑本身作为载体。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对于建筑的多元化式解读(这其中包含了书籍、绘画等等)不单单是建筑师表达想法的有效途径,也是设计建筑时所需的灵感来源。 “There is always a history of drawings, objects and buildings within and against w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