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在我对电影多年的喜爱和研究中,几乎是唯一令我顶礼膜拜的大师。甚至有人说,电影史分为“库布里克之前”和“库布里克之后”。 纵观浩浩一百年的电影史,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被“封神”的电影作者有三位:“卡神”詹姆斯·卡梅隆,“诺神”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库神”斯坦利·库布里克。而如果你对电影理论研究和评论写作稍有涉猎,会发现前两者的作者性完全在可以被归纳总结、结构解构的范畴之内,其文本的复杂性有限且有迹可循。况且前两者又是较为圆润通融的商业片创作者,注重与观众建立对话,目前仍处在创造力的巅峰时期。而库布里克在1999年3月7日去世之后,伴随着这位电影大师的谢幕,他的作品价值也逐渐被盖棺定论。有趣的是,“卡神”和“诺神”也分别在媒体报道中致敬了库布里克,肯定其对自己影像创作的影响。 库布里克一生只拍过13部剧情长片,几乎每一部都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舆论的轩然大波,《洛丽塔》(1962)被天主教会禁映;《发条橙》(1971)上映之后有青少年模仿片中行为造成恶劣的凶杀事件;《2001:太空漫游》(1968)从试映时的两百人抗议到最终影响了后世大多数科幻作品,这部作品为库布里克赢得了一生中唯一一座奥斯卡奖——最佳视觉特效奖,而他本人并未出席颁奖典礼。 然而,这13部作品每一部都如同电影艺术桂冠上的明珠,是思想深度和视觉探索的某种谨慎又大胆的结合。这13部作品序列探索了科幻片、恐怖片、爱情片、战争片、宫廷年代剧、黑色电影等等丰富的电影类型,库布里克为他所触及过的类型增添了自己的一笔,也为20世纪的电影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本人以摄影师出身,精通电影摄影、配乐、布光、视觉特效等技术层面,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全才。 《大开眼戒》(1999)首映后的一周,库布里克在睡梦中辞世,享年70岁。这位传奇性的电影导演,始终对自己的私生活保持低调。我在2008年左右接触到《大开眼戒》和库布里克,可以说他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讽刺又悲凉的底色。2014年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在大银幕上第一次观看《2001:太空漫游》和《巴里·林登》(1975),诚然那也是一次“大开眼界”的视觉体验,我觉得自己第一次观察到了这位大师对人类终极命题的追问和思考。而直到两周前,我才在BFI的回顾展上,第一次正襟危坐地观赏《发条橙》和《闪灵》(1980)。 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电影作者,香港及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毗邻的书店,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今年正值库布里克逝世20周年,伦敦也举办了相应的纪念活动,英国电影协会BFI的库布里克回顾展,展映了包括他未完成的项目作品《人工智能》(2001),以及受其影响的后世作品。The Design Museum举办了配套展览(从4月 26日开始),收录了包括《闪灵》、《大开眼戒》、《全金属外壳》(1987)等等一系列作品中的道具、手稿、幕后片段等。 库布里克影片的多义性和文本的丰富性为解读提供了空间,其指向不明确的符号和象征几乎可以达到“神秘”的境地。我几乎是反复观看他的作品,试图找到蛛丝马迹,完成我的自圆其说。这一次,我将着重引用《2001:太空漫游》、《闪灵》和《大开眼戒》三部影片文本,希望与已经了解影片内容的你,共同交流。 【主讲人介绍】 李思雪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电影策展学硕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自由撰稿人,电影记者,北京电影学院客座讲师。 杂食性影迷,电子游戏玩家,流行文化爱好者。 【活动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