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期】伊嘉佳: 浅谈在英华人社区家庭暴力研究的困难

“家庭暴力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What is the problem?”

“家暴男和受害者都有什么特点吗?” “How did that happen?”

“为什么受害者会离不开家暴男?” “Why can’ t she leave him?”

以上三个问题,可能是生活中常见的讨论家暴案的方式。总结来说,就是起因、特点和选择。

根据国际健康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三位女性中,就有一位会在一生中经历亲密伴侣暴力或者来自非伴侣的性暴力:

亲密伴侣暴力的经历,会给女性的精神健康和性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妇女的死亡率:

英国的反家暴妇女组织Women’s Aid 在2019年的报告表示,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身体以及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在每年会给全社会带来660亿英镑的损失。英国儿童保护机构(NSPCC)的一份研究表明,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儿童,多达半数会有睡眠问题,三分之一会认为自己需要为家庭暴力负责。对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认识,更是提高了社会对于儿童保护工作中对于家庭暴力的警惕。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英国反家暴运动,打破了长久以来对于家庭暴力的固有认识:家庭内部问题被认知为社会问题,家庭暴力不再是特定的人群的特定经验,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五十年的抗争历史也为英国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反家暴机制,而这个机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机构联动,以保护受害者以及儿童的安全和健康(Safety and Wellbeing)。在今天的英国,家暴受害者可以通过接触医疗机构、学校、警察、社工以及反家暴组织等途径来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健康。

然而,根据大都会警局提供的数据,自2003年到2018年,华人女性的报案率保持低迷:

反观在伦敦生活的华人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不难看出问题:

综合两表,在2011年,在伦敦生活的华人有124,300,但警方纪录的家暴案件仅有145起,报案率低于0.12%。

虽然针对少数族裔妇女的家暴经验的研究,已经让研究者意识到了移民身份、语言、社区和文化差异对于妇女面对暴力的脆弱性的影响:移民经历往往导致了支持网络的缺失;语言能力限制了移民女性的信息来源;社区的组织形式和封闭型也会导致女性难以接触到反家暴服务;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女性的迫害。然而,由于缺乏对于在英华人女性家庭暴力经验的研究,我们无从去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她们的生活体验。

对于华人女性声音的发掘与记录,会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面对的,将会是这样一组问题:如何辨识与认识华人女性面对家庭暴力时的脆弱性?即便是在今天的英国,特别是对于华人女性来说,还有什么在限制受害者/幸存者的选择和自由?如何能够使她们的体验不再边缘化?

本次沙龙,我想要用一点点理论和来自田野调查的工作经验和案例分析,聊聊为什么起因、特点和选择的讨论方式,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家暴。

【主讲人简介】

伊嘉佳

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地理系博士二年生,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在英华人女性家庭暴力情况,现在正在唐人街一间处理妇女问题的华人机构做田野调查。我在本科时期对性别研究产生兴趣,在SOAS读研时开始关注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VAWG)。带着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博士研究,挖掘和纪录被边缘化的华人女性的声音,为改善针对华人社区的反家暴服务献一份力。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下午2:00-4: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Gardens, Earls Court, SW5 0PH

本期沙龙所有门票收入将捐赠给伦敦华人资料中心,用于支持机构为在英华人社区反家暴服务做出的努力。

General Admission: £9

Student Ticke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