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久不见,迟到的新年快乐:) 上一期沙龙已经是去年三月的事情了,原因自然不需要多解释,反正沙龙就这样暂停了整整一年。四个月前,我从那个住了四年的客厅搬了出来。本来计划把黄沙发扔掉,但到了搬家那天还是挺舍不得,就又搬来了新家。虽然沙发还在,但沙龙的一段旅程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悄悄结束了。遗憾当然会有,比如没能在老客厅做一期“最后的沙龙”,可要是真搞起来,又难免会感觉做作。2020让我有些抗拒告别,所以与其怀念过去,倒不如计划一下沙龙2.0版会是什么样子。 沙龙的每次尝试新的环境和模式,都需要一个勇敢的主讲人,这次也不例外。这期的主讲人马晓威是我在皇家艺术学院的学长,他来英国的时候,我还在幼儿园里玩沙子呢。去年第一次lockdown解封之后,几个校友的一次公园小聚让我有了对沙龙2.0的一些期待,也很感谢晓威学长愿意来帮助沙龙做这一次尝试。另外,也非常感谢这段时间给沙龙出主意的朋友们,被想起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很期待下周能跟大家云见面❤️。 本期沙龙将从几个关键词展开: 我 从90年代至今,从中国到英国再到中国和英国;读书、工作和生活经历;我的独有生活体验;我=什么=什么意义?我、你、他和世界; 幸福 self-identity-individuality-meaning; 幸福的概念;感知、认知和欣赏; 城市 第一个现代社会前提下的城市-伦敦: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大航海时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社会、科技和创新;21世纪影响人类最重要的两大事件: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市化(Joseph Eugene Stiglitz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于90年代预测);什么是城市和城市化;50%城市人口之前和之后;明日城市; 幸福城市 城市幸福指数;self+identity+individuality+meaning 的前提下,以特有的[…]
病毒爆发,人人在家,百无聊赖,偶发奇想,特别推出《止哀莫于乐,止怒莫于诗》,讲解诗词与乐曲的关联,为平淡生活平添一抹亮色。 中国诗词有赋、比、兴之说,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这是欣赏中国诗歌兴发感动最为精妙的一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南唐中主李璟问词人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春风春鸟,自然万物培养的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感动和共情,滋润我们那颗活泼有生命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如果一个诗人只知道吟风弄月,咬文嚼字,自命风雅,那是旧文人的习气,只能做一个痛饮酒,舞文弄墨的闲人。辛弃疾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戎马生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让我们世世代代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诗有高洁,大自然春秋冬夏,阴晴圆缺都会引起诗人与人类的共鸣。词可言志,如今面对疫情大家,大家不必过于恐慌,岁月不居,只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恒的… 《止哀莫于乐,止怒莫于诗》计划选讲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的优秀诗词作品。聆听美妙的韵律,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不管何种境遇,我们都要坚定信心,往向走,向前看。 如果面前是阴影,那么背后一定充满阳光。 【主讲人简介】 杨超茗, 新加坡莱佛士书院初中高中,牛津大学物理本科硕士。幼读诗词,尤好七律,偶作小诗,谨与友赏。 【活动时间与直播链接】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12:00 (伦敦时间) 直播链接: http://xima.tv/QfRgyw 也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搜索并关注“千高原_伦敦文化沙龙”,预约直播提醒。[…]
大家好, 希望打开这篇推文的每个人和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一切安好。 沙龙很久没有更新,原本安排在春节之后的沙龙不得不取消。那时的新冠肺炎,对于身在远方的我们来说还是一份遥远的焦心和牵挂,而眼下,我们似乎站在了地震的中心。下次在客厅和大家见面会是什么时候,甚至今年还会不会见面,都成了未知数。 一周前,英国的群体免疫措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激烈讨论,这份疑似“白卷”之后,英国的疫情防控逐渐进入了紧张的阶段。每天更新的受感染人数也让英国当地居民提高了对Covid-19的防备意识,而全程关注着中国抗疫过程的留英华人,此时恐慌情绪尤甚。我们正在面临着很多选择,小到今天该不该出门囤货,大到是否冒着各种风险回到中国,也许很多人的生活会因为这场历史性的病毒危机而改变。返乡群,留英互助群,机票取消群,留学生家长群,每天都在传递着各种情绪,飘散着各种信息,每一份消息的更新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千高原·伦敦文化沙龙一直都在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沙龙依然希望用“分享”来带给大家一些安慰。与往期沙龙不同,本期沙龙的主讲人讲座时间将缩短在30-40分钟,内容包括病毒的定义、分类与防治,从历史的瘟疫到这次新冠病毒的简介,留出更多的时间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分享疫情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用理性和科学让大家对现状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本次沙龙选择通过喜马拉雅进行直播,前期许多朋友提供了各种线上沙龙的方法,我们都有一一尝试,由于一些硬件上的困难和对及时参与讨论的要求,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喜马拉雅。但还是要感谢大家的建议,特别感谢美国湾区文化沙龙的负责人田鹏,纽约文化沙龙的赵智沉,和伦敦文化沙龙的银燕龙。 另外,作为疫情相关知识的补充,欢迎大家收看以下两期关于新冠科普的沙龙讲座。非常感谢湾区文化沙龙的分享,希望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让更多海外华人得到帮助。 《新冠科普系列第一期:流行性疾病的疫苗防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IHUUT6OPUg 《新冠科普系列第二期 危机心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168BZoD3lM&t=3992s 【主讲人简介】 伍奕行 牛津大学分子生物专业博士,现于伦敦大学学院(UCL)从事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阿兹海默综合症相关的基因与机理)。 【活动时间与直播链接】 2020年3月20日[…]
以编织为开始的自我剖析: 在Parsons做Fashion的第二年,我开始逐渐意识到灵感来源的重要性。用一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话:灵感无处不在。确实如此,每天都听得到身边的人叽叽喳喳以某艺术家某作品为灵感;或以某国家的某文化作为灵感;又或者以身边某一体验作为灵感。可实际上这些灵感是围绕着核心的:“我”本身。过于在意周围对我本人来讲并不是最适合的汲取灵感方式,因为我的自我意识总是追本溯源,不停的追问“我”为何要这样做。 与生俱来的剖析能力使得我自然而然的开始了自我分析,而与此同时身处异国他乡的长期独处,使我找到了最适合我这种懒人的消磨时间方式――钩织(Crochet)。 坐在椅子上拿起钩针看着一根线在手中飞舞,这时候我脑细胞神奇般的处于一个相对较平息的状态,于是我可以用大部分的精力来思考人生,或者更准确来讲,思考我自己。逐渐钩织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不仅是在家里,在捷运,在等位,在公园,当我意识到我时不时的拿起钩针开始如同例行一样的重复绕线动作的时候,它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当中。 说来有趣,我从钩织菜鸟逐渐进阶至今的过程也正好见证了我把自己抽丝剥茧的全貌。一面是在手中运作的construct,一面是脑海中一点一滴的deconstruct,此消彼长,齐头并进。当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我对于自我在某一方面的认知也变得清晰。 这种手工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平和与成就感,在纽约这样的灯红酒绿中显得如此特别。这时候我意识到了一直以来我在完成的,其实是一种自我疗愈。 我是在用手中的钩针作为发声者,毛线作为载体,讲述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鉴于篇幅有限,我在这次的沙龙活动中会借由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无法简短陈述的故事。虽说很长,很复杂,但很有趣。涉及到的话题主要有女权,两性,人性,世界构成等。与此同时也会教前来参加的你们简单的钩织技巧,完成一个钩织小挂件。 【主讲人简介】 女口三三(陈怡如,Yiru Chen),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MA Textile在读,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自我虚幻世界构建者。本科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
哇啦~2019年总算总算总算要过去了激动的给今年这最后一期沙龙推文配了音乐也算彩蛋的一个hint供大家胡乱猜想 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李鑫就是沙龙传说中的大师兄从2016年来参加第二期沙龙第三期沙龙带我们去禅修第十六期给大家讲解心经到今年的第七十三期沙龙他应该是除我之外陪伴沙龙时间最久的人了 沙龙在过去的三年里可以说是流水的大神,铁打的大师兄介绍了最多的主讲人转发了最多次的推文今年的最后这期沙龙留给他(反正出力的还是他咯)感谢大师兄和他的太太颖博姐一直以来对沙龙的支持 另外也要非常感谢久别重逢的彩蛋嘉宾和所有点开这篇文章读到这里的伙伴们不管大家能否见面,现在生活在何地都在这里预祝大家新年快乐,平安幸福 乐人沙龙主人 ⬇️正题的下划线⬇️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近几年在各种渠道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各种报道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养猪、炒股、看病……云云。但因一定的技术门槛,对于很多人来说,又如雾中看花。本次沙龙,以科普的角度,尝试去解释为什么人工智能突然会在这几年热门起来,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出色完成一些人类都觉得挑战的任务,哪类工作或者任务是人工智在未来有可能取代人类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区别与联系等一系列常被问起的问题。同时,也会解释机器学习背后的学科基础,以及如何入门、学习机器学习。 希望沙龙结束后,大家对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有一个更客观、完整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不再轻易被忽悠!作为机器学习曾经的门外汉,如果我能把自己讲懂了,大家一定也能听懂。基于这一点,分享这个话题,稍微有那么点底气。 【主讲人介绍】 李鑫,Data Scientist,英国注册会计师。现就职于Sky旗下初创公司Now TV的Data Intelligence部门,伦敦城市大学数据科学硕士在读。曾就职于普华永道,从事银行与资本市场财务及信息系统审计。入职Sky后,伴随着学习,从财务决策分析斜杠到机器学习运用及研究,痛并快乐着。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下午2:00-4:00 Flat[…]
一个人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常态。这就给语言学,这门考察人类语言生成和发展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三(或第N)语言时受到的影响和发展模式均有不同。实证语言学通过语言学实验来探究不同语言系统在人脑中如何交互影响,从而回答一些人们所关心的语言学问题。例如,作为汉语母语者的我们在说英语时怎么总是忘记加“-ed”和“-s”?语言学习是不是越多越好,越早越好?儿童同时学习两门语言会不会导致语言系统混乱? 本次沙龙将通过结合丰富有趣的前沿研究,来与大家讨论一些当代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 【主讲人介绍】 郭艳瑜 现为剑桥大学语言学博士后。 2006-2013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取得语言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研究主攻方向由形式句法转为第二语言习得。现阶段博后课题主要研究以汉语普通话为目标语的二语、三语及继承语习得。主讲人是兼有对科研持恒热爱却不舍文学和艺术追求的自由灵魂。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下午2:00-4: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我们考古人每次最先要澄清的就是“考古不是挖宝”,但考古学确实有这么一段专注于挖宝的“黑历史”。离开了挖宝,考古究竟还能干什么?在这个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考古学家也忙不迭地搞出一个“新考古学”,那么新考古学究竟能否参与到社会对于当代乃至未来问题的讨论中来? 我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一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新考古学尝试帮助解释的问题,那就是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和物质材料变革背后的原因。对于科学技术这么个大课题,许多学科都有自己的切入点和研究体系,而考古学在这方面只能算是一个后辈。那么新考古学家们除了蹭流量之外到底能贡献一点怎样的学术价值?相信在今天的讨论之后大家就会有各自的答案。 作为考古学家历来的传统,我们一直强调“透物见人”,也就是通过对具体物品的解读来诠释人类过去的社会。在关注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地更多仰赖我们的这个强项。材料本身也是物品的一部分,一种新的材料是如何被人们接受,从而融入他们已有的物质文化中,这正是我现在正在进行的博士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我也很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一点体会和思考。从新材料和新科技出发,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考古学除了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之外,能否也为我们了解未来打开一点思路。 【主讲人简介】 宦立旻,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从小为一枚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在上海的金融圈混迹了几年之后,忽然对“人”这个题目产生了莫名的兴趣。有幸在数年前误打误撞成为了牛津考古系的硕士生,更是幸运地拜入了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大家杰西卡·罗森教授门下,至此便重回校园开始了简单而快(枯)乐(燥)的学术生活。如今正在牛津攻读考古博士,我的研究兴趣比较广泛,但都不离考古“透物见人”这个大原则。目前主要专注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和技术是如何在早期社会中迁移的。正在进行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从材料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早期青铜器和青铜技术的起源和演变。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下午2:00-4: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Gardens, Earls[…]
“Do whatever you please. Follow your own star: be original if you want to be and don’t[…]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最晚涉足的一片大陆。这片大陆由厚厚的冰雪覆盖,拥有极富挑战的极端环境,也是举世无双的诱人之地。在这世界的尽头,大自然的冰雪奇寒和生机盎然交相辉映,一种属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每一位到访者叹为观止。 人类在南极的探险历史只有两百多年,那些激动人心的南极探险英雄时代的故事离我们还不算久远。如今,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行者前往南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平常人可以从容跨越山和大海,实现踏上这世界尽头第七大洲的梦想。 主讲人将于年底开启他第三年的南极航程,本次沙龙将与大家分享他成为职业极地自然向导的经历和在世界尽头的那些相遇。 【主讲人简介】 崔午权是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系的一名博士,他的课题是研究野外火灾的蔓延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科研的间隙,他是自然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通过讲故事让游客认识保护生态圈稳定和平衡的重要性。他还曾在新加坡、比利时、瑞典、捷克和美国工作和学习,旅行的足迹遍及五十个国家。三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极地探险邮轮的行业,目前每年都会以专业极地探险队员和自然向导的身份前往地球的南北极工作。他对探索极地并分享极地的奇迹抱有无法抑制的热情,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加入南极大使的行列。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下午2:00-4: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Gardens, Earls[…]
“家庭暴力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What is the problem?” “家暴男和受害者都有什么特点吗?” “How did that happen?” “为什么受害者会离不开家暴男?” “Why can’ t she leave him?” 以上三个问题,可能是生活中常见的讨论家暴案的方式。总结来说,就是起因、特点和选择。 根据国际健康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三位女性中,就有一位会在一生中经历亲密伴侣暴力或者来自非伴侣的性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