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Archives

【第五十五期】聂小依: 收到一封发错了的邮件

这次在乐人的家中,希望和大家希望分享一个电子邮件上发生的艺术项目,“读风景的人”。 2017 年的“十一”假期里,大概有两百多位收件人收到了署名为“+0”发件人从西塔利地、新洲和野果岛发出的八封邮件。在每天发出的邮件中,“+0”描述了她和师奶朋友们一起跟随梦之旅国际旅行社的行迹。 现实是,写邮件的钟嘉玲那几天在广州的家里照料两个女儿,和朋友们穿着旅行社的团衫,去白云山游玩了一遭。邮件项目是新门工作室指派钟嘉玲进行的一次艺术行动,我的角色是一个和艺术家共同工作的策划人,信的收件人则是我们三人的朋友。——虽然大多数在收到邮件时已经忘记我们曾征询过他们问愿不愿参与艺术作品这回事,回信问,“你是谁?” 一年后,今年夏天《读风景的人》出版,由艺术家完成了设计。书中不仅有钟嘉玲写作的八封信,还有我们收到的很多回信。 这个项目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展览,就发生在生活之中。所以在客厅里聊一聊,似乎也很合适。 【主讲人介绍】 聂小依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硕士,现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进行有关「集体行进」的博士研究,关注当代影像和地理空间,文章刊于《艺术世界》《艺术新闻》等。近期与胡昊、刘张铂泷合作的方案“重组/演绎:激活档案与公共记忆的当代艺术实践”入选OCAT北京研究中心的研究型展览方案招募,与钟嘉玲合作的电子邮件文本《读风景的人》也已发行出版。曾担任2017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发现奖提名人,并与伦敦煤气厂艺术空间(Gasworks)合作项目“Itinerant Assembly”试验在都市中如何暂时集结。 【沙龙主人推荐】 策展人算是个听起来自带高级感的身份,但随着博物馆行业近些年的蓬勃发展,策展人这个称呼难免被滥用。这次请来我的校友聂小依,原因很简单,是希望她借着自己的策展经历和在皇艺的所思所学来做一次解惑主题的沙龙。如果你也对策展这个职业感兴趣或是有疑问,欢迎来听听聊聊。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10月28日 周日  14:00—16:00[…]

【第五十四期】张小娟: 图案日常 – 威廉莫里斯和他的工艺美术运动实践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也叫艺术与工艺运动)的践行者,现代设计史的先驱,在设计史上被成为“工艺美术运动之父”,他是著名的家具、布料纹样、壁纸纹样设计师,同时还是诗人,小说家,社会革新者。作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 1896)认为美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他想把艺术带入日常生活,强调艺术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而不应当只为少数贵族服务。他想改变当年的维多利亚时代。 我们从当时的日常家庭与装饰开始,来看图案装饰的日常性作用。正如威廉莫里斯所说: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这样的理想主义是怎样在当时的具体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几个日常家庭来思考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日常性体现以及图案设计的作用。 【主讲人介绍】 张小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副教授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美国麻省东北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专业设计协会会员,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会员 公开讲座与会议: 2017年,基于社交网络的人宠交流互动系统设计。英国,卡迪夫大学 2017年,英国设计与设计教育——以皇家艺术学院为例。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3年,我的工作、创作与设计。美国麻省雷图顿中学 2013年,Water as Mirror[…]

【第五十三期】千高原两周年纪念活动

二零一六年十月十八日,千高原第一期沙龙开办。 二零一八年十月,千高原两周年。 两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五十多期沙龙过后,开心之余也该跟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下了!最近被大家误会成消极怠工停办沙龙,其实是一直在筹备这次纪念聚会。 这次沙龙聚会的时间定在了10月7日。我把往期沙龙的四位主讲人又邀请回来,用四场不同主题的讲座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也算一次性补齐最近一片空白的沙龙档期。 由于活动特殊,我第二次把沙龙搬出了客厅,选在了伦敦Bloomsbury Gallery,感谢The Arts & Business College of London的支持。另外,由于活动场地的人数限制,本次活动将公开售票,凭票入场。活动分为白天的系列讲座和晚上的余兴派对两部分,票价根据内容有所不同,具体活动安排和报名购票方式如下。 【活动日期】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活动地点】 Bloomsbury[…]

【第五十二期】杜晓颖: 闲谈驻外记者的工作与生活

中国向海外派驻记者大概已有百年历史,从最早的《大公报》、《申报》,到现在的新华社、央视;驻外记者们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新闻的发布者、有时还扮演着民族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采编能力、采访技巧、驻在国语言能力等等,都是成为一名优秀驻外记者的必要条件。如何成为一名驻外记者?全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对外派记者有哪些要求?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又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主讲人简介】 杜晓颖 中国日报欧洲分社驻外记者、编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士 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  硕士 【沙龙主人推荐】 记者是我初中时期的理想职业,那时候觉得记者们举着话筒的样子很潇洒,可以代表很多人发声,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鲜事,可以将真实带回给大众。到后来接触的记者们给我的印象多是敏锐、冷静、干练,逻辑清晰,言行举止大方得体,都是让我羡慕也学不来的样子,晓颖姐就是这样。这期沙龙比较像是周五夜聊,拉来晓颖姐聊聊这些年的驻外经历,顺便满足了童年时代的我对记者生活的幻想。欢迎大家一起来听听。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9月28日 周五  19:30—21:30 Flat[…]

【第五十一期】最后的香格里拉: 不丹的佛教艺术 – 建筑、壁画与服饰

作为宗教美术史博士学业的一部分, 2018年早春,我经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抵达了不丹。 这是一个备受非议与想象的国家。尤其是在近几年领土争议之后,中文世界里就鲜见对其相对客观和及时的报道:“一场谎言,一个骗局,荒蛮落后民风刁蛮” ,或是“最后的香格里拉”,“最幸福的地方”。 在不丹的六个月间,我和十位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国际学生在首都廷布的一所大学里,与当地的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期间除了不丹西南部的两座最重要的城市帕罗和廷布,我还走访了哈阿(Haa), 普纳卡(Punakha), 通萨(Trongsa), 旺杜波德朗 (Wangdue Phodrang), 布姆唐宗(Bumthang),三十余个寺庙。在不同场合见过不丹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两次,一次有幸与其交谈。并在帕罗的国家博物馆,协助策展人Phuntsok Tashi堪布进行新博物馆的策展与重新开幕,并得以对其馆藏有相对详细的考察。 六个月间,尽管仍然感到生活的不适与学习的压力, 我从未对于这里奇美诡谲的山川,敦厚而奇特的民风, 独一无二的文化感到厌倦。然而在惊叹于这里历史的浓度的同时,我也目睹着这样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非常迟缓而费力的平衡着传统与当代, 宗教与世俗的关系。 世界在变,不丹也不能幸免[…]

【第五十期】王汉宁: 平等重不重要

平等被多数人视为一种人际或政治上的理想关系,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在怀疑平等本身是否真的有价值。通过反思分析,他们发现促进平等的理由似乎并非显而易见。为了了解这场关于平等价值的争论,我们首先要澄清平等这个概念在政治层面的不同意义,以及它与其他政治理想(自由,效益)间的关系。 当代语境下的平等主义关注经济平等,它与强调自由或效益的政治原则不兼容,但是对平等主义形成最直接挑战的是优先主义(prioritarianism)。我们将重点讨论优先主义否认平等价值的一些论证,以及来自平等主义的回应。由此,我们也能了解哲学在抽象层面辩论的一些特点。 【主讲人简介】 王汉宁 伦敦大学学院哲学专业 【沙龙主人推荐】 第五十期沙龙,谢谢汉宁带来了一个可以让大家参与对话的主题。哲学对很多人来说是吸引力和神秘感并存的,难得有人愿意花时间带大家梳理一下,有兴趣的大家不要错过:) 周日见!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8月12日 周日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第四十九期】陈日华: 带着方志游英国 – 英国方志文化漫谈

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方志学,是专门研究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人在英国,闲暇之余除了欣赏自然风景,更是领略历史与人文精神。方志就是我们了解英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记载了传说神话、地理地貌、庄园村庄、历史名人以及古物古迹。本期沙龙我们就从16世纪英国开始编写的方志讲起,领略英国的方志与古物文化。 【主讲人简介】 陈日华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16-18世纪英国方志与古物,2014-2015年在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访学。 【沙龙主人推荐】 我是在两周前的一次讲座上经朋友推荐认识陈老师的,听陈老师介绍才知道南京大学的历史学院是国内研究英国历史的中心学术机构,96年的时候就启动了“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这次趁着老师来英国学习的短短半月时间,硬着头皮把他请到客厅,非常感谢陈老师愿意慷慨分享。因为周三是陈老师回国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希望大家尽量不要迟到影响沙龙进行,谢谢。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8月8日 周三  19:30-21: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Courtfield[…]

【第四十八期】金敦泓: 黑胶, HIFI & 古典

乐人说有机会来讲几期,就想到说聊聊音乐或军事。话题虽大,我平素却最是个没正经的,正适合放开了胡说八道,这期就从古典音乐说起,想到哪讲到哪。 音乐该怎么听?HIFI是个时尚词,可烧器材的未见得懂音乐。故想从收藏和鉴赏的角度,谈谈黑胶唱片和CD作为音源的不同价值,唱机和音响等的原理和品鉴,如何根据喜爱的音乐类型给自己创造舒适的听音环境,可否从一些经典中看不同演奏者的风格和水平。 音乐该怎么玩?大抵每个人都多少接触过一两样乐器,喊过几嗓子的歌。可一个乐队怎样布局,怎样协作,各种乐器是什么样的原理,亦是门好玩的学问。玩开一点,最直观的乐理,作曲与扒谱,音准与定调(绝对音感),东西方音乐的差异,也都应运而生。音乐也有巴洛克,也有印象派,绘画、文学、音乐,这些艺术的孩子本就相识相通。 然后就大家一起听听音乐,没有对错只有好恶,没有事实只有观点。私以为音乐真的有种荒腔走板的力量,可现杀伐之气,可存金谷之音。 【主讲人简介】 金敦泓 牛津博士在读,业金融并数学。余时闲词章,弄管弦,结善缘,尚真意。才识粗浅,玩好却盛,是以涉广而无所擅。心宽,诸事不意;性介,即之也温。居处晏安,蒙三五挚友不弃,未尝一日而无趣。故今忝列人前,亦为答谢知己。众看官笑付。 【沙龙主人推荐】 看了敦泓写的,我还是识趣一些不要再赘述了,否则会影响整篇文字的气韵。 敦泓呢,太过谦了,总是说自己这也不懂那也不精,但我发现这其实是不少沙龙主讲人们身上的共通之处。沙龙主人的最难的工作就是要硬着头皮把这些有才有趣又低调的人拽出来,因为平日里实在是很难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听到一个系统又深入的讲述。就像这次,我家是有音响的,但敦泓非要自己从牛津扛来自己的设备,真的是辛苦她。 最近的伦敦热的够呛,客厅也没有空调,也辛苦大家了。 沙龙主人 乐人

【第四十七期】沈方晴: 汉服 – 历史与历史想象 2003-2018

不同于十年前刚刚被推上舞台时的冷僻,如今“汉服”作为一个名词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然而相对于这个词汇的高频出现,它所指代的服饰本身却面目模糊。 最初,这一新千年的发明试图塑造——或者按照汉服爱好者的史观,旨在复兴——汉族的民族服饰:一种纯粹、传统、未经满族统治污染过的“真正的汉人的衣服”。这一概念的先行者们,以大汉之风、溪山琴况、天涯在小楼为代表,取诸华夷之辨观念和儒学中衣冠礼仪的书面记载,通过汉服这一物质载体,在青少年群体中重构了原本涣散透明的汉民族意识。 随着汉服的商品化,乘着淘宝的快车,其设计迅速推陈出新——既认真反观古代服饰研究,也积极拥抱当下大众文化,而二者都逐渐偏离原本的汉服定义。正是这一时期,汉服衍生出了许多周边产品与形象,比如散发的立领少女,比如圣诞节主题红鼻子鲁道夫补子汉服,比如汉服娘。 在熙熙攘攘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唯有汉服,左脚承接影视剧的传统,右脚探索亚文化的圣域,头顶着民族主义的幽魂,双手持着历史与文化的真理之剑,独行于众陈陈相因的国学国粹间,颇具后现代精神。 在这期讲座中希望通过追溯汉服设计的变化(汉服的历史),以观察汉服爱好者群体的观念变迁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汉服爱好者的历史想象),进而就网络与碎片化时代的历史重构进行一些微小的讨论。 纯粹个人偏见,没有学术深度。请多多批判斧正,谢谢大家。 【主讲人简介】 沈方晴 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研究生。 纯兴趣领域涉猎较广,推理与武侠小说,音乐剧,以及中国服饰史爱好者。 【沙龙主人推荐】 这是方晴在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论文,怎么会像她说的没有学术深度呢。总觉得方晴像是从古代穿越来的少女,出口成诗,才情满满。这是第二次请她来开讲,其实按照她的知识量,讲个四五期也不为过。这期沙龙我想大家不光可以了解关于汉服的知识,也能看到一个研究设计历史的学科是如何展开的,也算一种新技能的打开方式吧。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7月22日 周日  14:00-16:00[…]

【第四十六期】詹非菲: 痛经到底有多痛? 女性疼痛的指向与身体政治

2017年8月31日晚,产妇马茸茸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坠楼身亡。事件真相无法还原,一说是产妇无法忍受顺产痛苦,但家人拒绝剖腹产,导致疼痛难忍而跳楼。但无论视角如何切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产妇本人并没有身体自主权,她对疼痛的表达可以被轻易推翻。换句话说,就是决定你疼不疼的不是你本人,而是那个有话语权的人。 到底是谁在为女性的身体赋权?如果女性的疼痛作为一个能指存在,其所指是否有真正明确的指向?这则社会新闻是一个引子,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文学研究者,我无力为社会隐疾开出药方,但力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找到女性自我表达、争夺身体自主权的种种可能性。 身体是一种建构。如福柯所言,身体带有具体的文化属性,是一个展现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场域。我们对身体的认知,是自我身份构成的重要部分,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身份,包括性别身份的归类——站着尿尿的是男性,蹲着尿尿的是女性;女性有子宫而男性没有;女性会痛经,男性会蛋疼……在这些客观身体属性之下,潜藏着大量文化塑造与规训:男生就应该体态健硕,女生就应该苗条纤细;女生有子宫,能够孕育生命,因此女性母职被视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不可推卸的义务;男性体力优于女性,性格也应该更坚硬,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仔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些刻板的描述有逻辑不自洽的地方。但男权文化将这些性别规训严丝合缝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闭环,试图制造出符合其价值体系的“男人”与“女人”。 作为一种身体感受,痛感也与性别身份相关。从发育开始,女性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性疼痛:发育期乳房的胀痛、经痛、生产疼痛、更年期的偏头痛……我们似乎在经年累月的各种痛感中习以为常,但却鲜少思考——各种各样的痛感,是否会影响甚至塑造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女性身份与疼痛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在不同的文本之下,女性的身体及其承受的疼痛都可能成为符号,而其实际所指却有可能在含混的语义中迷失。痛感本身不可量化,而这种无法量化的身体感受为文学文本提供了极大的表达空间。在这个讲座里,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读一读三部女性小说:张翎的《阵痛》,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探究女性身份如何在关于痛感的描写中建构,而私密的疼痛书写又如何成为女性自我赋权、发出政治声音的途径。 【主讲人简介】 詹非菲,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比较文学在读博士,曾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与纽卡斯尔大学学习比较文学与同声传译。喜欢吃饭和聊天。现在主业睡觉,副业文学研究,副副业自由口译员。 【沙龙主人推荐】 谢谢非菲带来了这么好的一个话题,关于疼痛。 虽然这是一期看似女权的主题,但在我看来可以展开的话题不仅局限于女性。当我们由于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开始声讨社会对女性身体疼痛的无视时,类似的问题又何尝没有发生在男性身上?当男孩子们从小就被看似“鼓励”去做一个“男子汉”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早已丧失了表达脆弱的权利?“示弱”在“男子气概”中是不被允许的,女性的疼痛无法被接纳,男性又何尝不是连哭泣都要被耻笑?所以,不要被题目吓到,这不是一群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在满腹牢骚,男士们也该一起来聊聊你们的“痛处”。 沙龙主人 乐人 【活动时间地点】 2018年7月14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1 3 4 5 6 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