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Archives

【第二十八期】黄天佑: 不会讲的讲座

2011年2月14号,情人节,我报考了广州美院雕塑系。 2011年7月23日,我母亲的生日,我被雕塑系录取了。从那一刻,我与雕塑就结下了缘分。 我不知道是自然让我爱上了雕塑还是雕塑让我爱上了自然。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石头、沙子和水是我最好的玩具。我总能像《童趣》里儿时的沈复一样沉浸在自然的美好里。大学里刚刚接触雕塑,我就被告知: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所以在本科里,我试着让泥巴、水或者金属去说话。慢慢的我发现:当我越发真诚的时候,我和它们之间就会越来越亲近,我就会越来越熟悉它们的性格。 到现在研究生阶段,随着对这一领域认知的不断加深,在我眼里,万事万物皆为雕塑。一滴水,一屋子的空气,一丝头发,一段超过80分贝的噪音,一缕射到墙上的阳光,也或许是一个人对别人不断扩大的宽容…… 艺术神秘莫测,在这个我不太会讲的讲座里,我想让雕塑自己去告诉大家关于它的一切,并且我会通过我的艺术创作和若干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谈谈雕塑带给我的思考。 【主讲人简介】 黄天佑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在读 2017年上半年作为做客艺术家任教于牛津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和创意艺术大学本科部 London Mandarin Arts 油画和素描教师 一个爱狗和树的人 一个爱艺术史的人 一个爱热干面和秋葵的人[…]

【第二十七期】牛佳: 我和我的敦煌

敦煌,在很多人眼中是神圣的众佛殿,东西交融的佛教艺术殿堂。但于我,敦煌是与我十分亲近的人,内心可以归属的一片土地。 听爹说起,我满月就被带到莫高窟老区,生活了四年,整个童年的记忆都是在九层楼那片。 每天都会看到爹在拷贝台上勾线,或到中午的时候,一路快跑到九层楼前的小渠沟,从小渠十字交汇的地方麻溜的钻进去。因为那个十字口的位置比较宽很容易钻,当然我还有其他小顾虑,若选择从售票口进去,检票口的哥哥姐姐们定会逗我让我快去拿张票来。想来想去还是从小渠沟钻吧,比较省事,减少互动,心情也来的轻松。 那个时候我就站在靠近大佛殿的位置用力喊我爹,让他回家吃饭。的确,我也很饿,爹听见我的声音,就从220 窟的门前一下子出现了,手缝里还都夹着毛笔。我想我的声音应该是打扰到了正在洞窟里画画的爹。但爹看到我就很开心,脸上溢满了笑。是的,我的记忆都在这里。 从四岁回到现在, 我不断成长,接受艺术的培养,接受社会不同阶段的给予。 成长里,我也不断的在更新意识和认知。 本期想讲的是我和我心里的敦煌,在成长中不同阶段的回应和感受,以及在当代艺术启发后,回归传统艺术的心路历程。 先说到这里,我们周日见。 牛佳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第二十六期】张舒也: 考古现场独家揭秘

近些年来,随着盗墓题材小说和电影的持续大热,考古也随之进入大众的视角。人们对考古的认识基于兴趣产生,却也极易裹挟先入为主的误解。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呢?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根据方法、时代、地域或专题的不同,考古学可分为很多具体分支,同时与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学科联系密切,是人类、历史、自然科学共同的产物。 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证据可能只剩不到0.01%,而考古学家们目前所发现的遗迹遗物又是这0.01%中极少的一部分,同时在考古发掘信息提取的过程中,又会因技术限制和研究需求只能提取有限的资料,因此考古学研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是考古发掘又是一次性不可逆的,一个遗迹单位一旦被发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从头再来。 本期沙龙聚焦于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道工序——田野考古,结合田野考古学基本的理论方法,为大家呈现和剖析田野考古的真实面貌,思考如何在第一线尽可能完整、科学地提取信息,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学术资料。 此外,还会提供大量一手照片视频与大家分享考古工地的愉快生活,以及与考古发掘同步进行的公共考古活动。 【主讲人简介】 张舒也 曾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读博物馆学专业,2016年秋冬于河南省平粮台遗址发掘,经历了从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到报告编写的全部训练过程。 现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研究生在读。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1月11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第二十五期】特别活动: 跟随画廊女主人探访“荔枝一号”

我来自杭州,来伦敦以前一直待在这个如画的小城过我的日子,画我的小画。起初,和很多留学生想法一样,出国镀一金,回去继续过我的小日子。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的两年里,伦敦的一点一滴改变了我,使我决定留下与这座城市继续发生碰撞。现在的我,仍然过着平凡的小日子,是诺诺的妈妈、诺爸的太太,还有另一个身份,兢兢业业的“荔枝一号(Lychee One)”画廊的画廊主。 张联 画廊主人 (摘自 艺商传媒) 千高原第二十五期了,过去的一年感谢主讲人们的付出和大家的支持与宣传,这期沙龙的特别活动,我把客厅沙龙搬到了位于东伦敦的“荔枝一号(Lychee One)” 画廊。记得第一次去荔枝一号,是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刚来伦敦不久的我在朋友的推荐下,一个人找到了这间隐藏在东伦敦的神秘画廊。其实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张联学姐,但一直都想要找机会跟荔枝合作一期沙龙。这次难得画廊正在展示包含主人作品在内的一系列油画作品,更难得荔枝一号画廊愿意为沙龙特意延长一天展览时间,所以在这期沙龙中,我们将会跟随画廊女主人张联一起欣赏正在展出的“协奏空间”(Mingled Spaces) 系列作品,并聊一聊她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伦敦开办画廊的这段经历,以及拥有艺术人和策展人双重身份的她对这座城市文化的感悟。 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日,我们在荔枝一号期待大家的到来。 李乐人 沙龙主人 【展览介绍】 “协奏空间”展出了艺术家Caroline Walker,Gareth Cadwallader 和 Lian[…]

【第二十四期】胡宇桥: 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今生前世

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rchaeology)是牛津大学的一座博物馆,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 早期传统的博物馆均以私人收藏功能为主,它是富人们互相炫耀财富、学识和阅历的最佳社交场所。这些属于上层社会的博物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遥不可及。然而阿什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具有公众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创始人Elias Ashmole 缘何建立这座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当初那个小小的博物馆经过怎样的整合与扩展成为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有哪些明星展品和展览?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未来又是如何规划的?以及嘴贱的主讲人会怎样吐槽这件博物馆? 本期沙龙将带领大家一探Ashmolean 的今生前世。 【主讲人简介】 胡宇桥 误入“歧途”学了商科并在银行工作若干年,2016回头是岸,就读于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之后在阿什莫林博物馆实习三个月。 明年10月将在莱斯特大学开始博物馆学博士研究,研究方向博物馆品牌建立与市场。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0月28日 周六 14:00-16:00[…]

【第二十三期】顾佳腾: 旋转舞者 – 体育舞蹈赏析

Dancesport,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体育与舞蹈的结合,是在社交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竞技性舞蹈比赛。华丽的舞服,炫彩的首饰,帅哥美女们在舞池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脑海中对于体育舞蹈的初始印象。最初这些被视为高雅运动的小众活动,随着近几年来舞蹈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也慢慢得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英国作为体育舞蹈的发源地更是有特别浓重的传统。每年最为重要的四大赛事中的三个都是在英国举行。每年6月的在黑池举行的为期一周的黑池舞蹈节更是体育舞蹈的朝圣(上图)。这其中包括了黑池讲演,期间各位大师们都会出席来讲解和演示他们对于舞蹈的理解和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然后是业余组比赛和欢乐的团队赛。最后有周四晚上的职业组决赛压轴。80年过去了,除了二战之外风雨无阻。舞坛第一的地位无可动摇。 那么体育舞蹈是什么?有哪些舞种?每个舞又有什么特点?从20年代兴起到现带的体育舞蹈其中经历了什么变化?舞者们又如何通过身体和节奏去塑造力量与美?本期沙龙将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体育舞蹈的魅力。 【主讲人简介】 顾佳腾(Nelson Gu) 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理论物理系和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金融数学。在校期间历任伦敦体育舞蹈队队长和社团主席。带领伦敦大学队 在众多比赛斩获各项团队和个人奖项。 现就职于汇丰银行资产管理部从事量化股票投资。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0月21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第二十二期】孙鉴远: 蒙古帝国 – 最后的游牧帝国

你想知道黑死病是从中国传播到欧洲的么?你想知道忽必烈汗的母亲是基督徒么?你想知道青花瓷是起源于中国的么?你想知道英语词“assassinate”是怎么来的么?你想知道第一位见到罗马教皇的中国人是谁吗?你想知道最奇葩的汉语书写方式是谁发明的么?那么欢迎来到第二十二期沙龙讲座【蒙古帝国:最后的游牧帝国】。 在这期讲座中,我将带你前往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蒙古帝国。从一个小小的草原部落到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是一个令无数人着迷的国度。而由于资料的匮乏以及研究的困难(just consider the linguistic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study all the territories that once came under[…]

【第二十一期】范思宇: 奥巴马与圆镜之间的童话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月亮还没有名字的时候,它是非常贴近地球的。有个村子就在离月亮轨道最近的海岸线上,当月亮靠近的时候大家就会乘着小船来到地球离月亮最近的地方,搭起梯子爬到顶端,纵身一跃就能跳到这个满是奶酪的地方。这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每当奶酪矿工收工之后一群孩子就会偷偷的跑上来嬉戏。不过可不能忘了时间,要不然就有可能很长很长时间没法回家了………这一个在天上飞了45亿年的,大家称为月亮的石头,是一个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在这篇散文中被描述成了一个奶酪的产地,一个游戏的仙境同时又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地方。自从人类文明有了记载他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这块有着千万种称呼的石头除了是时间的度量之外还是嫦娥娘娘的家,各种神话的起源地。它不仅代表了思念,而且是权力的象征。同是贞节的象征,又是神经病的代表。它关联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被利用成为政治的武器。本期沙龙讲述一个坐落在失望角的城市,正在秘密的建造一个只属于美国的月亮。 【主讲人简介】 大家好我是Frank ,我在英国生活十余载,是一名建筑师,刚工作没多久。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 ?这个问题其实困惑我许久,后来总结至今觉得是一个行业上的问题。建筑师喜欢把自己描述成伟大高尚并类似于神的 高冷物种,导致与世界上没几个人理解这个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希望在我建筑生涯里能够以最简单的语言来把这个行业介绍给我身边的朋友。 【部分手绘作品展示】 (沙龙中会将主讲人作品现场展示,请勿携带饮料哦)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8月19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第二十期】张烨: 电影Arrival中的语言与思维漫谈

电影Arrival构建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上。女主角Louis因为学会了外星人Heptapod超越时间的语言,而得到了思维超越时间的能力,从而可以看穿未来。那么,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否真的可以影响思维? 语言影响思维的假说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s relativity)。这一假说的基本内核是:语言并非是由思维所决定的,也同样反作用于思维。不同语言当中描写气味的词汇数量不同,这种不同是否会使说不同语言的人辨别气味的能力产生差异?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大不相同,语法结构是否会影响人的思维结构?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是否可以导致大脑层面的区别?本次沙龙会浅谈一系列相关心理实验的发现,来看看语言是否影响思维,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除了语言的自身结构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解释这种思维差别。 此外,本次沙龙还会谈谈对heptapod的超时间语言的一点浅见。Heptapod的语言是否真的可以被看做是超越时间范畴的?超越时间的语言存在的必备要件是什么?这种语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剧透提醒:本次沙龙会包括电影的大量剧透,如果你想保留电影带来的惊喜,请在沙龙之前观影! 【主讲人简介】 张烨 曾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语言学专业,目前在UCL就读心理语言学硕士。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8月5日 周六 14:00-16:00 Flat 24, 4th Floor, 26-28[…]

【第十九期】顾思远: 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 漫谈尤瓦尔·赫拉利眼中的人类发展史

《人类简史》(左)  《未来简史》(右) “一百万年前,地球上曾生活着超过6种不同的人类分支,而只有我们智人存活了下来。”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尤娃尔·赫拉利第一本著作《人类简史》。这本书从一个冷酷甚至残酷的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智人是如何在生存、竞争、征服以及最后主宰地球的游戏中,一步步走到今天。通过这本书,更是可以看到这位生活在以色列的学者心中的那份对人类社会的冷静与现实。火,第一次带给了人类超凡的力量;八卦,促进了小集体协作;农耕,使得人类数量得以激增;神话与权力,在庞大人类群体中建立秩序;金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本期沙龙将着重通过讲述智人是如何通过组织形式改变、交流媒介变化,一步步适应环境、科技变化,走出非洲、战胜其他人类、跨越大洲、增加种群数量、发展各色文化、以微薄之力改造地球的。 带着对《人类简史》的崇拜,我边爱屋及乌地了解了《未来简史》这本在国内大热的书。书中提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热门词汇。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这是一本关于未来、关于未发生事件的猜想,也许90%都将是错误的。因此大家也不必太当真。对于未来,尤瓦尔·赫拉利依然保持了造物主一般的冷漠,他提出了人类将把自己改造成新物种,一种完全超脱于现有人类,最终或是灭绝、或是奴役智人的观点(正如百万年前发生的一样)。虽令人不寒而栗,但细思极恐、不无可能。因此我猜想,他才将他的第二本命名为”Homo Deus” (神人)。关于这本书,我讲浅略的概述一下笔者眼中当前人类与过去的人类在精神层面的不同和矛盾,从而和大家一起猜想未来人类的形态,或许是Ghost in Shell中的强化生化人,或许是缩小版的人类从而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或许是黑镜中将意识永远存活在网络中… 【主讲人简介】 顾思远 一枚码农,2012年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现就职于亚马逊。在宁波、新加坡长期生活过,现居伦敦。最近由于刘慈欣和尤娃尔赫拉利等作家,对于人类社会越发冷漠,脑洞日益增大。 【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7月16日 周日 14:00-16:00 F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