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文炜: 建筑模糊性

【内容简介】

建筑,对于大多数人的认知来说是建造技术,是这样的

日常做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大体量混泥土盒子

但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说,有许多人开始尝试做这样体量的建构

很多人甚至很多建筑师,不认为这是建筑。因为它太小了,不能住人。

其实什么是建筑?很明显我们不能以大小来区分。

老子先生有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要是空,皆为空间,皆为建筑。

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 说 everything is architecture。

无论事物是macro 还是micro,只要能限定空间,皆为建筑。
大到摩天大楼,小到螺丝钉搭起的空间建构,皆为建筑。

而我想问,macro 和 micro 之间的界限怎么去判断?
macro和micro之间的建筑手法和策略是否有差异性,还是可以互相吸收养分,相互促进?

我和我的建筑伙伴们,一直希望探索macro和micro之间的模糊性地带的建筑状态与价值,这种模糊性是否可以产生新的建筑形态,是否可以产生新的与周边urban context的关系表述方法,是否可以给建筑本身带来更多的可变性特征,是否可以作为加强建筑,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联的纽带。

很荣幸这次可以参与“千高原”的活动,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在这个话题上的一些探索。

Cheers!

文炜

【主讲人简介】

文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学硕士,现就职于纽约n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

获得GSAPP LUCILLE SMYSER LOWENFISH MEMORIAL PRIZE,作品多次入选哥大设计年刊ABSTRACT。

获得2016年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上海市图书馆东馆设计竞赛一等奖,参展2016米兰三年展,参展美国艺术文学院2016年年展。